大运会赛事:
版次:A04来源:深圳侨报 2025年04月25日
深圳大运会开幕式。钟致棠摄
深圳大运会田径项目比赛现场。钟致棠摄
赛场志愿者。钟致棠摄
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如期举行,创下了大运会52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纪录。龙岗为全球贡献了一场不一样的精彩盛宴。在这场成人礼上,世界看见了龙岗,龙岗也看见了世界,龙岗在成人礼的洗礼中绚烂绽放。
特约撰稿人 黄腾龙
大运会真的来了!来到了龙岗人的面前!
对于不少龙岗市民而言,2011年8月,大运会无比真实地建起了一种最直接、最真切的联结:深圳的龙岗,这座城区为大运会的各种准备,以及形成的无数经验,从当年8月12日开始,与“世界”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那个夏天注定分外不同:赛场里的欢呼雀跃、健儿争锋,赛场外的繁忙有序、昂然蓬勃,瞬间拉近与世界距离的国际感、国际范,一切似乎都集中定格在举办大运会的12天里,这是属于龙岗的“不一样的精彩”,也是龙岗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的高光时刻。
更快更高更强: 与世界相拥的青春
2011年8月12日,在位于深圳湾畔的“春茧”内,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下简称大运会)正式启幕。在龙岗,深圳大运中心全新亮相。大运村内,各国国旗迎风招展;赛场上,运动员们尽情挥洒汗水。
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创下了大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纪录:来自152个国家和地区的7800多名大学生运动员,在深圳各展风采。作为比赛的主场馆,深圳大运中心迎来了4000多名运动健儿在此角逐。
根据赛程安排,龙岗赛区承担了10大项、157小项的比赛,其中深圳大运中心承担了田径、游泳和篮球3大项92小项;龙岗体育中心的羽毛球馆、国际自行车赛场、神仙岭网球场等场馆也承担了大量赛事。在比赛的12天里,大运会“不一样的精彩”接连不断地在龙岗上演,龙岗在国际上成功“出圈”。
田径作为国际竞赛的大项,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8月17日20时23分,“水晶石”场馆内的蓝色大屏上显示出了男子100米决赛冠亚季军的成绩,现场记者第一时间激动地喊出了“苏炳添!十秒二七!”。这是本届大运会中国大学生获得的第一枚田径项目的奖牌。22岁的苏炳添以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专业学生的身份参赛,这位日后的“亚洲第一飞人”,首次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即获得了不俗成绩。
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发生在4×100米接力赛场。深圳本土短跑健将黄敏华担任中国队第二棒选手。许多人都来到赛场为中国队加油,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比赛现场十分热烈。据现场工作人员回忆,男子4×100决赛是“水晶石”气氛最好的一次。
与苏炳添、黄敏华的精彩不一样的是,来自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唯一代表艾曼纽尔·福阿马图、阿富汗的内萨尔、约旦的法赫德·阿布·阿萨夫、巴勒斯坦的哈姆扎·阿卜杜、圭亚那的斯蒂芬和密克罗尼西亚的麦卡夫雷等人。这些运动员单刀赴会征战大运,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不拔,让人感动和钦佩。
同样令人感动的还有法国选手艾米丽,她在百米赛道上突然摔倒,随后挣扎着起身,拖着伤腿跑完全程,现场观众对她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其他赛场也绽放着不一样的精彩,将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经过12天的激烈角逐,龙岗赛区共决出了158枚金牌,占全部项目金牌总量的一半,占全市各赛区产生金牌总量的51.8%。在2011年“不一样的精彩”的大运会,龙岗赛区格外精彩。
红马甲的微笑:
赛场外的最美风景
2011年大运会对深圳志愿者队伍建设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大运会期间,深圳共招募志愿者127万人,创下当时国内大型赛事的志愿者规模之最。其中,作为大运会主场馆所在地,龙岗区共有近35万名赛区志愿者,成为深圳志愿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大运会期间,逾127万“U哥U姐”用一流服务赢得各方称赞。时任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盛赞大运会一流的志愿服务,特别表扬“志愿者是此次大型赛事的支柱,为大运会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从大运场馆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积极奉献、爱岗敬业的志愿者构成大运赛场内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开幕式上,5个小时带着观众一起“High”的“互动哥”“互动姐”;观众席边背对赛场提示观众文明观赛的志愿者;比赛间隙,劲歌热舞激情四射的拉拉队员,拿着抹布急匆匆跑上跑下的“擦地哥”;运动员转场时,微笑着举着标牌的引导员……他们的微笑与汗水,成为构筑“精彩大运”不可缺少的元素。
而更多的志愿者,在人们的视线之外默默奉献:比赛场馆外冒着烈日酷暑引导车辆的交通志愿者,场馆门口每天撕票上千张的票务志愿者,大运村内一遍遍为运动员发放毛巾、打扫房间的服务志愿者,在学校为前线志愿者提供早送晚迎、后勤保障服务的“志愿者的二次方”……
大运会,成为龙岗迈向志愿者之城的“展示场”“加速器”。由于是大运会主场馆和大运村所在地,龙岗区承担的志愿服务任务最重。“全区的U站跑一遍,没有两三天根本下不来,而且我们区高校少,志愿者从何而来?”时任龙岗区义工联负责人郭流昌说,刚接到U站建设任务时,摆在眼前的困难让他费了不少脑筋。
“能不能尝试采取社会共建的模式,让区内的企业、学校成为U站的主人?”郭流昌尝试着在报纸上打广告,这一想法得到了热烈响应。短短一个月,有300多家单位来报名,最终有256个单位成为龙岗区U站运营的“承包方”。
青春的盛会、青春的城区、青春的志愿者,固化成龙岗区在大运会期间的深刻记忆。除了红马甲,大运会期间的公职人员义工“蓝马甲”也成了第二道风景线。据报道,从当年1月8日至7月,深圳共有17.8万人次公职人员穿上蓝马甲走上街头服务市民。龙岗设立了209个服务站,在12天赛程里组织了2.2万名志愿者,累计开展了133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交通保障工作,是衡量一个城市举办重大赛事的标准之一。协助维护大运会期间城区交通秩序,就是众多从兄弟省份来深圳驰援的学警志愿者们的任务之一。时任云南警官学院院长郭宝说,前后一个多月的交通执勤期间,某大队学警的多数同学,鞋底在一次次的指挥中磨穿。
赛事保障也是其中的重点。平湖街道作为大运会自行车场馆行政保障责任单位也面对着空前的挑战。自行车比赛共有4大项16小项,既有室内比赛也有室外比赛,室外比赛还分公路赛和山地赛。有26个代表队16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赛程历时8天,中间还需要转场,保障压力可想而知。时任平湖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长、大运会自行车赛事运营保障常务副主任高文荣说:“大运会自行车比赛场地多、竞赛项目多、参赛规模大,还要协调现场的10个部门单位。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
这些只是大运会龙岗赛区众多感人场景的缩影。此外奔忙在赛区的安保人员、医疗保障人员、纠纷调处志愿队等等,都在酷暑烈日之下无悔坚守、全力保障;而那些没有直接参与赛场和志愿服务及保障工作的人们,也表现出了令人感佩的精神。为了保障大运会期间交通的通畅,86000多名车主主动申报大运会期间停驶车辆,改乘公交通勤。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大运会实现了“六个零”的奇迹:对抗酷暑零事故、保障运行零失误、比赛争夺零死亡、服务工作零投诉、环境复杂零发案、物资财产零损失,受到了国际大体联的高度称赞。
无论是红马甲还是蓝马甲,无论是龙岗本土的文明队伍还是来自外地驰援的兄弟力量,在12天的赛场之外,都闪耀着晶莹的光辉,他们的共同奔赴凝结成为龙岗这座崭新城区的永恒记忆和精神财产。
不一样的龙岗:
站在世界C位的12天
举办大运会,是深圳尤其是龙岗走向世界的绝佳机遇,媒体人不遗余力地奔跑在场馆内外,记录这历史性的时刻。时任深圳侨报摄影记者钟致棠回忆,“为了把最精彩的场景记录下来,要奔跑在各个场馆之间,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这期间,全球媒体都聚焦到了深圳、聚焦到了龙岗。当年的大运会官网如今依然清晰地记录着这些数据:共有来自全球的323家媒体机构的3121人申请注册采访深圳大运会,其中,境外记者共计330人。当全球媒体人奔跑在大运会赛场、穿梭在赛场外城区,龙岗就站在了C位。这是青春龙岗自1993年建区以后的首次全方位、系统化的国际表达,让世界看见了不一样的龙岗。
“这里的人们非常友善”,美国剑术运动员布拉德利·菲亚拉回忆起自己在龙岗的大运时光,“中国画真是漂亮极了!。我要把这幅扇画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姐姐”。在大运村的民间手工艺展厅,布拉德利·菲亚拉从扇面画艺术家余文烈手中接过现场制作的山水画折扇时惊喜地说。
民间手工艺展厅位于龙岗大运村的文化体验区一楼,这是大运村里外国运动员最喜欢的地方。布拉德利·菲亚拉向媒体说道:“当我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人非常友善,一路上都有人跟你热情地打招呼,真是和我之前的想法太不一样了,我以后还会经常来中国的。”
龙岗的传统手工艺,同样让西班牙跆拳道运动员安德鲁斯赞叹不已,“艺术更能让我们认识中国”。在大运会期间,这位运动员一口气买了8个小巧别致、精美绝伦的梅花吊坠,“它们是我从深圳带走的最美的礼物”!安德鲁斯最难忘、最喜欢逛的是大运村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展,“中国传统手工艺展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它让我对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非凡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艺术家们友好地招待我并送给我很多礼物,他们的技艺让我看得都快傻眼了。我非常喜欢这个展览,它比深圳的高楼大厦更能让我们认识中国”。
龙岗的城市景观,也在运动员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本以为会看到非常古老的传统建筑,真没想到这么现代,我很喜欢这个地方”。这是墨西哥排球运动员多纳斯对龙岗的印象,他说,这次“大运之旅‘新鲜而愉快’”。
时任CCTV体育频道编辑李南记录了当时媒体住宿地布吉木棉湾的景象:每晚八九点钟总会看见一个场景——每一个广场几乎都有跳舞的人,“我感觉这里热爱生活的人很多,这让我看到了深圳发达和高楼以外的另一面”。
在大运会前后,国际知名媒体对于深圳和龙岗也纷纷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的是中华文化、民族美学,广州亚运会展示的是岭南文化、城市美学,深圳大运会展示的则是青春文化、运动美学。
美国《纽约时报》评价,深圳龙岗的大运会“既属于未来又根植于传统”“(深圳城区)路上的这一景象与古代中国人那种尊重环境,几乎是带着激情地去追求自在安闲、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融为一体。这种生活理念根植于过去,当我们深圳人继续高速驶向未来的时候,还要重视传统”。
俄罗斯的媒体普遍认为,与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一样,深圳大运会用另一种简约独特的创意再次征服了全世界。这极好地表现了青春欢乐、世界友谊的主题,成为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大联欢。
拥抱世界,就是走向未来
观察眼
被世界看见时,龙岗也看见了世界。
2011年8月11日,在深圳大运会主媒体中心(MMC)的“深圳大运会准备工作就绪新闻发布会”上,大运会组委会新闻发言人介绍深圳世界大运会的亮点,谈到了“不一样的国际交流:文化的盛会,友谊的盛会”。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定位,与“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申办口号一脉相承,展示着深圳拥抱世界的热望。作为后发城区的龙岗,期待被世界看见,拥抱世界、融入世界的愿望更加急切。
当大运圣火在夜空点燃,这座为世界大学生打造的舞台,也为龙岗叩开一扇通向全球的大门。当操着西班牙语、德语、法语、英语或阿拉伯语的志愿者,为外宾介绍风物、指引路线时,世界就对龙岗睁开了眼睛;当赛场上的各国选手们全力以赴,大运村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欢乐相聚、畅怀交流时,龙岗也看见了世界的一斑掠影。
十余年风雨兼程,今天的龙岗已从当年的“世界工厂”发展为“全球伙伴”。龙岗与世界的关系已从迎进来转变为走出去,出海叙事超越货物贸易,成为城市品牌的代言人。面对“不出海,就出局”的产业发展趋势,龙岗需要走进“世界的腹地”,去看见新的世界和旷野,用新的姿势拥抱世界,唱响中国声音。
2024年9月,龙岗启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服务企业出海一站式平台,创设“出海会客厅”,搭建全球数字贸易服务创新中心,集成7类24项服务为企业出海打造产业生态,全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全力打造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第一站”、场景应用“第一线”、创新创业“第一选”,踏上迈向未来星辰大海的新起点。
就如大运的口号,从这里开始。
新发展格局下的精彩未来,仍然生长在双向奔赴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