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劬劳学校:广开新式教育先河 播撒红色革命火种

版次:A06来源:深圳侨报    2020年12月02日

修缮一新的纪劬劳学校。本版图片均由沈荣摄(翻拍)

纪劬劳学校毕业证。

刘铸伯题纪劬劳学校匾额

刘彭龄任首任校长的名片

龙岗融媒首席记者 沈荣

名 片

纪劬劳学校由龙岗平湖著名爱国商人刘铸伯(1867~1922)出资兴建,位于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旧圩西南面广九铁路东侧,平湖火车站东面。该学校既是平湖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平湖革命历史上的红色摇篮。2001年,纪劬劳学校被列为龙岗区文物保护单位,并加以维修整固。

站在纪劬劳学校前,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这所学校兴建的最初目的是平湖乡贤刘铸伯为感念慈母之恩,启迪后人智慧。学校首开平湖国民新式教育之先河,影响力越来越大。此后,学校成为平湖民众接受新思想的阵地,不少仁人志士从这里出发,投身革命,使平湖成为一方红色热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纪劬劳学校里再也找不到往日的辉煌,但正是那一段过往,让平湖的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无数的平湖人得以接受文化的洗礼。令人欣喜的是,平湖教育正花开遍地,书香文化代代传承。

回报乡梓在家乡兴建学校

一直以来,外出打拼有所成就后,积极回报乡梓是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龙岗平湖先贤刘铸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上世纪初,在香港打拼出一方天地的刘铸伯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家乡发展建设,出资兴建了纪劬劳学校。

刘铸伯在平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位乡贤虽然出生贫寒,但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中西合璧的教育,靠着顺时而变的机敏和坚毅不拔的努力,终于跻身社会上层,是香港太平绅士、大商人,也是慈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港府和华商中都有着颇高的人望,当时香港华人中曾有“何东的钱,刘铸伯的面”的说法(何东生于1862年,父亲是荷兰籍犹太人,母亲是广东人,当时号称香港首富)。

刘铸伯的母亲伍氏晚年思乡心切,决意回到家乡平湖,其夫人潘氏便陪着老人返乡并照顾饮食起居。为使母亲安享晚年,刘铸伯选在平湖凤凰山上修建住所。由于身在香港,刘铸伯非常惦念母亲和夫人,时时回乡探望。回乡途中,望着依然贫瘠的家园,刘铸伯暗生念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定要为家乡营造一个美好乐园!于是,20世纪初开始,刘铸伯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乡梓。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刘铸伯新平湖建设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之时,母亲伍氏却驾鹤西去。刘铸伯悲痛万分,常常说,“念家慈养育之劳,底仆于成,乃有今日,爰命是名,以留纪念,永志不谖”。于是,他决定通过建立一所学校感念慈母之恩。在给学校取名时,刘铸伯也有自己的考虑。“劬劳”是劳苦、劳累的意思,语出《诗经·小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纪劬劳”,有感念慈母之意。

1916年12月31日,纪劬劳学校落成,全称“宝安县平湖纪劬劳国民学校”。学校位于平湖老街与上大街交会处东南侧,有教学楼一座,二层瓦面大屋,后面是瓦面平房,规模很大,仅教学设施建筑面积就达464平方米,为砖木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容纳数百名学生共同学习。学校后面还有运动场、花园、草坪、厨房等,四周为围墙,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百年来,除后面平房有些改动外,纪劬劳学校基本上保存了原貌。经过近几年的加固修缮,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朝向西北门额上有两块麻石横匾,下匾足有2米长,高0.5米,刻有“纪劬劳学校,丙辰仲春铸伯氏立”。上匾长1.8米,高0.6米,刻有“急公好义,大总统题褒绅士刘铸伯,中华民国四年十月”。

刘铸伯的办学精神,受到当时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推崇和表彰,并刻石立于学校之前,其中一篇文告中提到,“为布告事,照得刘绅铸伯,独自捐资于宝安县平湖乡,创立纪劬劳学校,原为不忘母氏劬劳,启迪后人智慧而设。刘绅之孝思不匮,即乡人之受益无穷,凡属乡人自应体念刘绅之热诚,保兹学校与勿替,合行布告,军民人等一体知悉。须知此校原为教育乡人而设,务宜合力保护,俾垂久远,倘敢肆行骚扰,定当严惩不贷,其各凛遵勿违,特此布告”。

开平湖国民新式教育之先河

实际上,在纪劬劳学校诞生之前,注重文化的平湖人就办过许多私塾学堂,为众多平湖孩子启蒙。而当纪劬劳学校诞生后,由于实行新教育体制,很快就成为平湖片区的“名校”,不少学生都慕名前来。

教育的发展始终需要一个领头羊。此时,生于平湖、长于平湖的刘紫东先生(刘彭龄)走上了历史舞台。

刘彭龄是宣统己酉科拔贡生,也是当时整个宝安地区人们公认的文胆,其父也曾考取过朝廷岁贡,在平湖有“父子岁拔”之美誉。刘彭龄年少聪颖,在父亲的影响督教下饱读诗书和诸子经典,有过目不忘、提笔成文之功,书法也自成一体,在东宝乃至粤港澳地区文名远播。

晚清民初,广东的知识分子是最早具有强烈改良变法、强国富民思想的群体,刘彭龄也不例外。眼看清廷大厦将倾,满怀愁绪的刘彭龄从北京回到家乡平湖,开始了在私塾教书的生活,闲暇时吟诗作对,与十多位宝安、香港地区的文化人士创办了“桐山诗社”。更为难得的是,其妻庄凤笙也出生于书香门第,还经常向平湖松柏围、大围的族人子弟传授文化知识,将自己作词作曲的歌谣教给妇孺传唱,成为村里读不起书的贫困人家子弟的义务启蒙人。

在纪劬劳学校筹建之初,刘铸伯就在物色校长的人选,没多久,他就把刘彭龄作为第一选择,并发出了邀请。当时,两人已交往多年,聊到教育时,往往忘记了时间。自然,刘彭龄成为了纪劬劳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更值得一提的是,从一开始,纪劬劳学校就引进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从广州、东莞、惠阳等地延请了名师,开设了算学、理化、体育、艺术、音乐、自然科学、西洋历史、道德修养等课程,采取小学六年学制,一改封建私塾死背经典、古板沉闷的教育方式,开了平湖国民新式教育之先河。

作为校长,刘彭龄不仅主动将自己的孩子刘仲德送到纪劬劳学校接受新式教育,也在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力量。虽然刘彭龄是受传统儒家学说浸润的科考之士,但他思想开明,乐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又广交粤港两地的文友,教学管理和教育方法都顺应了时代潮流。慢慢地,纪劬劳学校成为平湖周边最受家长看好的名校,不少学生都慕名前来。1924年,《宝安学会杂志》刊登了署名“彭龄”题为《本邑北路风土杂记》的一篇文章,内称“平湖站商场(墟)内,有刘铸伯创办纪劬劳学校一所,分高小国民两等,现年学生约有一百八十名。”这个“彭龄”应该就是刘彭龄。现在,我们无从知道纪劬劳学校开办时的师生人数,但从这一记载来看,短短几年时间能办成如此规模,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上世纪初,革命烽火四起。作为平湖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新式学校,纪劬劳学校不仅是地下党活动的秘密基地,更积极传播红色思想,在不少青年教师和青少年学生中播下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5年1月,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黄埔军校教导团官兵和在校师生组成校军,参加东征讨陈作战。当时,周恩来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身份,参与东征的指挥和领导。同年2月,周恩来率领部队到达平湖,部分人员就住在纪劬劳学校。期间,周恩来向群众发表讲话,阐述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意义。不仅如此,黄埔学生军还组织平湖的一些年轻人加入他们的宣传队,启发教育广大平湖百姓,并诚心实意邀请刘彭龄、刘国枢、刘耆卿等人,共同商讨强国富民的大略。

东征的黄埔军在平湖仅驻扎一个星期左右,但他们在平湖人民群众中树立了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护国爱民的良好形象。尤其是周恩来的讲话,唤起了平湖进步青年投身革命的激情,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播下了种子。

1929年,刘彭龄早逝,其儿子刘仲德接任,成为纪劬劳学校的第二任校长。刘仲德早年接受了李大钊、恽代英等同志的思想(主要是著作)的影响,还参加了学校的一些革命行动。当年他在广州上学期间,由于刘伯刚、刘曼之、叶丽钧等同乡也在广州农讲所学习,时有往来。因此,毛泽东、彭湃等革命家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与自己的堂兄刘伯刚(后来在纪劬劳学校任教导主任)及山厦地下党员叶丽钧等来往甚密。

大革命失败后,作为平湖地区唯一的正规学校,纪劬劳学校集中了平湖大多数优秀的青少年。刘伯刚和刘仲德充分利用自己有利的条件,隐蔽而又积极地在学生和教师中坚持展开进步活动。不久后,经刘伯刚和叶丽钧介绍,刘仲德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校长和教导主任的身份,给刘仲德和刘伯刚接触甚至领导学校的青年教师和青少年学生参加革命带来了很大便利。他们以纪劬劳学校做为地下党活动的秘密基地,积极展开活动,不仅教育在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学习革命道理,而且还通过学生向周围农村传播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令整个学校犹如平湖民众心中燃起的一盏璀灿的明灯。

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刘伯刚、刘仲德两人身份暴露,被迫流亡海外。自从刘伯刚和刘仲德他们离开纪劬劳学校,转眼四、五年过去了,这所学校似乎已经被国民党当局遗忘了,很少再派人来找麻烦。但平湖青少年的心并没有冷下去,他们仍然在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兴亡。

1936年,平湖荔红禾黄的时节,纪劬劳学校来了一位从东莞过来的何老师,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这位老师名叫何与成,东莞莞城人,抗日战争时期在东(莞)宝(安)地区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来到纪劬劳学校后,何与成公开向同学们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当时纪劬劳学校的校长是开明的平湖乡绅刘耆卿,他支持何先生的主张,不过强调一点: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国家兴亡的道理要明白,而行动上则应掌握良好的学识来报效祖国。在这方面,何与成也赞成校长的观点,他时常跟同学们说,“我们要放眼天下,做为新时代的青年……”慢慢地,学校里形成了抗日救亡、爱国好学的热烈风气。

随后,何与成倡导成立了学校第一个读书会,阅读《大众哲学》《大众周末》《世界知识》等进步书籍,讲解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并且组织起宣传队伍,在平湖墟和周围的乡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对平湖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参加读书会的有刘云、刘仁、刘茜芬、刘燮芬、刘秀琼、黄丽英、刘创业、刘成、刘锦荣、刘鉴荣、刘荣章、谭桂兰等十多位高年级的同学,这些学生大多都踏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何与成在纪劬劳学校活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左右,却为平湖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建党工作打下了坚固的思想基础和人员准备,读书会的学生后来基本上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平湖地区革命的骨干力量,纪劬劳学校也成为了平湖革命者的摇篮。

不难看出,纪劬劳学校在平湖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诸多光辉篇章,不仅打开了平湖新式教育的大门,更成为革命者的摇篮,为平湖注入了更多的红色基因。

作者: